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
今年以来,世界经济复苏放缓且力度越来越弱,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。特别是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,国内疫情多发散发,不利影响明显加大,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严重冲击,导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。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?
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8月份,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比上月上升0.4个百分点,至49.4%;消费品行业PMI升至52.3%,高于上月0.9个百分点;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0.9%和50.6%。这几个国际通用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,可以反映出中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态势。
进出口方面也有良好表现。海关总署昨天发布数据,今年前8个月,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.3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1%。其中,出口15.48万亿元,增长14.2%;进口11.82万亿元,增长5.2%;贸易顺差3.66万亿元,扩大58.2%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前8个月我国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20.2%,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.5%。这组数据表明,面对复杂严峻的外贸发展环境,我国持续出台稳外贸系列政策,推动外贸实现了稳定增长。
▲2022年7月28日,“中欧班列——上海号”首次开出中亚线路班列。
总体而言,海外媒体和观察人士认为,尽管新冠疫情与地缘政治局势仍对国际贸易造成严重影响,近期中国制造业活动受到更多干扰,包括因罕见高温和干旱造成的能源短缺,给供应链带来额外负担,导致中国经济短期也面临较大挑战,但中国一直在做正确的事,继续大力投资有利于发挥经济潜力的领域。从制造业、进出口和吸引投资等方面看,中国经济在诸多挑战下表现仍好于外界预期,显现特有的韧性与潜力。
当前,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“三重压力”,而中长期前景之所以被普遍看好,除了中国具有产业链齐全、消费市场巨大、内循环能力强等独特的基础条件之外,政策持续发力也显现出良好的效果。今年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重视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延续性,有效盘活内外部资源,着力推动需求和生产,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同时,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相继出台实施加大投资、减税降费、拉动消费等一揽子刺激经济政策措施,推动经济企稳向好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,稳住经济大盘。在各种政策“及时雨”的支持下,积极正面效应开始显现,市场信心在增强,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。
今年中国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,在新冠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冲击全球经济等因素影响之下,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热度未减。9月7日,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、巴斯夫(广东)一体化基地项目首套装置正式投产,一期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,主要包括年产100万吨乙烯及下游加工装置。另一套生产热塑性聚氨酯装置将于2023年投入运营。到2030年,巴斯夫将投入高达百亿欧元,项目建成后广东湛江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。特斯拉、宝马、奥迪等国际汽车品牌持续加大在华投资……数据显示,今年1至7月,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983.3亿元,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.3%。这是外资给中国经济继续投下“信任票”。正如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冈特所说,少数西方媒体炒作的外国企业“与中国脱钩”并未发生,在大多数行业中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。
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的经济运行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巨大影响,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,也给世界经济恢复增长输送巨大的推动力。中国市场是许多外国企业利润的重要贡献者,有效对冲了其他市场的低迷表现。中国欧盟商会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显示,绝大多数在华欧洲企业2021年实现了盈利。这是外资不仅不会撤离中国,而且还会继续扩大对华投资的重要吸引力。
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中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,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。在全球面临多重挑战之下,中国在维持全球供应链稳定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至关重要,也是全球新兴市场的关键驱动力。探究中国经济应看“时”与“势”,把目光放远。从短期来看,虽然中国经济受内外因素影响承压,但并不会因为暂时影响而“失速”,中国经济增长引擎更不会“熄火”。从长期来看,中国经济基础牢固,韧性强、潜力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,稳中向好、转型升级、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曾表示,中国经济仍保持正增长,尽管因新冠疫情影响面临下行压力,但无论是在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方面,中国都有充足政策空间应对经济下行压力,有能力提振中国经济。外界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保持乐观态度,无疑是客观的。
留言评论Message
我要评论e-magazine
上一篇:中国汽车流通协会:9月份车市将持续向好
下一篇:中国民企500强透露经济转型新密码